節(jié)日簡介 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
大年三十
春節(jié)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內(nèi)容首先是“合家歡聚”,這也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守歲熬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
守歲又稱“熬年”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別的門飾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對聯(lián)
中國人的傳統(tǒng)里有各種形形色色的飯局,但天字一號重要的當屬大年三十晚上的這頓年夜飯年夜飯代表著至高無上,古時的賢明圣祖 . 按照北京的風俗,年三十夜是不便在別人家里久留的,我便告辭出來。這時候,胡同里劈劈啪啪的爆竹響得更歡了。
陜西鄉(xiāng)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 農(nóng)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 飽。 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jié)做準備了。一般農(nóng)家,殺豬宰羊,碾米 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短幾籠子 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搟面”的習俗。婦 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 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陜西不論關中、陜南、陜北,還是城市農(nóng)村,要“掃 舍”,城里人叫打掃衛(wèi)生。家家房前屋后,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 打掃得于于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 家家房戶貼對聯(lián)和門神,屋里掛上年畫。年終于來臨了。
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團圓的日 子。在外地的親屬千里迢迢趕回家與親友團聚。入夜家家戶戶明 燈高照(有的還在院子、田地墳頭燃起運火),燃放爆竹,達旦不眠, 謂之守夜(歲)。否則一年都會變做或者不吉利。 守歲的主要活動內(nèi)容是包餃子。在城里全家團坐一起。搟面皮 的搟面皮,包餡的包餡,歡聲笑語,喜氣洋洋。剛結婚的新媳婦和女婿“回門”,蒸20個大禮饃, 帶4包厚禮(糖、煙、酒、點心)看望父母,當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習俗。過年期間,各鄉(xiāng)村都組織起來,敲鑼打 鼓,演戲唱曲,進行文藝和體育比賽,熱鬧非凡。
習俗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xiàn)在人們講究衛(wèi)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年夜飯后吃凍梨
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jù)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于是人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jīng)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大年三十這一天,是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布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lián)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 供奉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敝C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還有剩余)。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但最能反映臺灣新年風俗的就是與閩南地區(qū)幾乎相同的新年歌。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臺灣民間過春節(jié)時的熱鬧景象,是一幅生動的民俗圖。
閩南: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臺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擔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臺灣大年三十夜也叫除夕,“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征闔家團圓;蘿卜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臺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jīng)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凈后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后,在臺灣農(nóng)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后,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fā)財。
在臺灣一些鄉(xiāng)村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里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里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里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后就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chǎn)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xiàn)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臺灣同胞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為“開正”?!伴_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后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jié)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于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于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游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仆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臺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一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并要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撤一些吃的東西作為給老鼠的“賀禮”,以便和老鼠搞好關系,減少來年的鼠害。“老鼠娶親”的說法來源于大陸,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畫,曾普遍流傳于民間。畫面上從頭蓋紅帕的“新娘”,到抬花轎、吹喇叭的執(zhí)事等,統(tǒng)統(tǒng)都是鼠類,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喜氣洋洋,十分惹人喜愛,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快樂的氣氛,緊張了一年,連老鼠都放假娶親了,何況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閩、臺兩地皆稱這一天為“神落天”。當日,各家各戶都要在廳堂供奉牲禮、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諸神下凡,繼續(xù)履行司掌人間善惡的職責。
初五的“隔開”,意思是過年到此告一段落,也與大陸相同。次日開始,商店開市、農(nóng)人下田,各行各業(yè)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勞作。俗傳這一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閩南稱“天神下降”,臺語叫“路頭神”。為求大發(fā)利市,商店這一天多在街邊燃香拜神,求五路財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團圓”,閩、臺兩地皆同。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傳天地造人,人是在這一天誕生的。因此,在臺灣民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線面(即壽面),并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種莖葉很長,稍帶苦味的菜,由于它葉長、絲長,因此象征著長命。吃這七種菜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五辛盤”的舊俗遺風,杜甫曾有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正是詠此?!俺醢藞F圓”是說回娘家過春節(jié)的媳婦,初八要返回婆家“團圓”,開始干活,不然會被認為有意為難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還會因此“興師問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總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正廳擺設祭壇。午夜一過,全家齊整衣冠,由長至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后是燒土紙、放鞭炮,直至凌晨四點。昔日祭祀天公,祭壇的擺設極有講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還需擺小供桌(俗稱“頂桌”),頂桌上擺五果六齋、扎紅繩的面線、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則擺三牲五禮和紅龜稞等,供奉天公的從神。燒給天公的金箔是特制的,稱為“天公金”。
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里,女婿備受岳家的寵愛,俗稱“嬌客”,中國各地都是這樣,閩南、臺灣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請子婿”之俗,稱為“子婿日”,即岳家專門宴請女婿的日子。
注意事項
在本命年里古時有個說法就是這一生的好運與否就在這幾個本命年里,是萬事不順還是事事順心,雖是天生注定,但在平時多注意生活上的細節(jié),少去湊熱鬧,多少也可以避免不吉利的事發(fā)生.在本命年的大小年和生日都必須穿上新的紅內(nèi)衣褲,還有紅襪子不可缺少的,說法是有辟邪的功效。
在家鄉(xiāng)民俗的“逢九”一說,主要為幾個特殊年齡段,那就是36歲、60歲、72歲、73歲和84歲。36歲和72歲應該和道教中的天罡36、地煞72之數(shù)。但凡這幾年或其前一年后一年均可破解、禁忌,至于前后兩年也要禁忌,這可能和出生年月的大小有關吧。
那么真正遇到36和72所謂的特殊年齡段的朋友應該如何禁忌預防呢?
這個就應該參照老北京人的說法,在交此年春節(jié)的前三十晚上,子時前將一小塊肉(豬肉最好)用紅紙包裹,不要被他人看到,偷偷扔到大街上即可。那么如果初一有人在街上看到此類紅紙包裹之物,千萬不能俯身拾起(尤其是小孩),要沖其吐口吐沫,踏上一腳即可。命主(指年齡到這個時期的人)初一這天嚴禁出門,不接待任何上門拜年和來訪客人(當然現(xiàn)代人要關閉電話、手機、電腦等一切通訊設備),以免沖起兇神。如果前一年穿“三紅”破解過的人,而且還發(fā)生了一些“不愉快”,也要如此辦理,所好之處該年運將紅紅火火,諸事順遂,多年未了心愿也將在該年的上半年得以實現(xiàn)。這年齡段的確應該是人的“十字路口”……
三十六天罡和72地煞為什么這么可怕,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天罡和地煞在道教中的概念。
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此說囫圇吞棗,實在讓人看了不得要領。我查了北斗的資料,據(jù)《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稱三十六天將都是真武大帝所降伏的神而成為部下的,但是也沒有說清星象;72地煞就也沒有說了。再查北斗七星,不多的資料中也僅僅說到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列出名諱,晦澀的說了一下職掌,也是沒有專門闡述的文章。下面是找到的數(shù)據(jù):
北斗七星是:一天樞、二天璇、三天璣、四天權、五天衡、六闿陽、七瑤光。古人認為北斗七星各有所指,《晉書·天文志》說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闿陽)為律,瑤光為星。而在道教的神靈系統(tǒng)中,北斗七星成為崇祀的自然神。南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五說北斗七星是上真:第一太星精名玄樞上真,第二元星精名北臺上真,第三真星精名九極上真,第四紐星精名璇根上真,第五罡星精名太平上真,第六紀星精名命機上真,第七關星精名玄陽上真。道教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天衡宮廉貞星君、闿陽宮武曲星君、瑤光宮破軍星君。北斗七宮合左輔右弼二星,即洞明宮外輔星君,隱光宮內(nèi)弼星君,共有九宮星君,稱為九皇,或北斗九皇、北斗九宸。
民俗中對天人感應非常重視,認為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天上星宿當然就成了人間的一個個組織結構。星辰的變化,就會感應到人的變化,因此這個“犯名將”的年齡就成了諸多忌諱的根據(jù)。
在今天,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感知和認識,也就不必要去耿耿于什么“特殊的逢九年”一說了,但作為民俗文化研究,應該更深入、更細致地研究下去……
來源:考試大-導游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新科教育”的所有圖文音視頻,版權均屬新科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獲得本站協(xié)議
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科教育”,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